News

川普2.0以保護主義與不平等貿易協議重塑全球秩序。7月2日的越南協議顯示新興國家在美國壓力下的弱勢,為台灣與東協設下談判「標竿」,埋下經濟與地緣政治風險。台灣需強化原產地管理,與東協協同應對,平衡經濟與地緣壓力。
目前已令台灣各界有識士紛紛表達難以接受,認為司法已形塑出「辦藍不辦綠」的印象,形象良好的台中市盧秀燕市長、台北市蔣萬安市長等為此均公開提出批評,期盼「司法」切勿淪為政治競爭的打手或工具。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本週末密集受訪,證實川普政府將在7月9日後,針對尚未達成貿易協議的國家,發出最高可達25%的關稅通知。不過,他也明確指出,只要國家願意繼續談判,未來三週仍可爭取協議時間,最快8月1日才會生效,為談判保留最後一線生機。
有了AI,勞動世界正面臨自工業革命以來最劇烈的轉變。一方面,AI提升了生產力與效率,有政治人物提出「四天工作週」的倡議;另一方面,科技巨頭如亞馬遜、Shopify與Duolingo則以靜默但堅定的步伐,逐步將AI導入日常營運,不只是輔助員工,更是替代 ...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在其回憶錄中論及台海局勢時,指責中共1996年在台海試射導彈的舉動「太過分」。因此他才命令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一支航空母艦艦隊駛往台灣海峽。
美國總統川普所推出的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
在審、檢、辯、學等30幾個司法專業團體與司法院齊聲反對之下,藍白立委仍仗恃多數,強行三讀通過《法院組織法》修正案,而且照這一年多來藍白立委處理爭議法案的「黑箱慣例」,三讀的「最高機密」條文版本,也是在當天午後才端出來便直接表決。
賴清德以總統而不是執政黨主席身分發表「團結國家十講」,實質上是一封充滿台獨意圖、刻意鬥爭在野黨、蓄意挑釁中國大陸的戰書。對內並非團結,而是分裂;對外不是避戰,而是逼戰。
大罷免第一波24席藍委將於本月26日舉行投票,《美麗島電子報》最新民調顯示,這是自去年520賴清德就職以來,對綠營最不利的時機。「2025年6月國政民調」賴清德總統信任度、滿意度均創就任以來的新低,民進黨好感度則是2023年11月以來的新低。
今年五月十七日後沒了核電,幾次停電媒體都用力報導,因為這是第一次沒有核電的夏天。長抱非核家園夢想的朋友面對「第一次」,想必帶著幾分驕傲。但有沒有七上八下呢?會不會擔心反核的主張太夢想了點呢?一個半月來,大小十次停電似乎有點麻木了。可眼看酷暑正艾,缺電 ...
客觀而論,關於賴清德的「雜質說」,真的是失言嗎?恐怕沒有這麼簡單,他當然不是失言,而是有意而為之的政治動員動作。其實質就是要為接下來的大罷免投票階段繼續造勢,目標就是要消滅藍白等在野勢力。
賴清德總統為建立大罷免的正當性立論,在倡議「團結國家十講」中提出「雜質說」,此政治論述引發台灣社會高度關注及爭辯,究竟何者是雜質需要被過濾、洗滌人心。這不僅涉及台灣社會族群、政黨政治良性互動,也涉及多元民主社會價值觀與國族認同問題,甚至衝擊臺灣民主鞏 ...